信息来源:《职业技术教育》2010年第29期
摘要: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,基于移动终端岗位能力需求,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,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,以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,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,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。同时,以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基础,探索“2+1”、“2+0.5+0.5”等人才培养模式。
关键词:工学结合;移运通信技术专业;课程体系;人才培养模式
教育部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》提出,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,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,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,引导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。据此,本文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,介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、课程体系建设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。
一、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,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
学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初创之时,根据传统行业岗位,开设了移动终端、基站安装与维护、网规网优等专业方向。但根据调研,截至2009年底,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.39亿户,普及率已经达到每百人54.3部。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手机生产和消费基地。全国半数手机企业落户深圳,聚集了中国最密集的手机产业链厂家,手机产能数以亿计。据统计,全球四分之一、全国二分之一的手机产自深圳。深圳完整的手机产业链,包括印刷、物流、装配、设计、开发、销售、售后、包装、代工、元器件供应等,汇集了百万计的就业人群和全世界配套最完整、研发最迅速的手机生产企业。移动终端方向显然成为重要培养方向。
而基站安装与维护、网规网优等专业方向涉及的岗位,一方面,在深圳特殊的用人环境下,工程、运维企业多数偏重使用本科层次人才,而且人才需求数量远不及移动终端人才需求量大;另一方面,由于服务质量的敏感性,此类企业难以提供一线岗位实习环境,校内也暂时难以建立真实的岗位实习环境,很难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。
因此,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建议,专业建设委员会批准,确立移动终端方向作为主要的专业建设方向,培养移动终端测试、维修、生产、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。
二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,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
调研表明,从事相关移动终端岗位工作,企业均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移动终端技术能力。移动终端技术能力包括基本理论(应知)与操作技能(应会)两个方面。基本理论方面主要是数字通信技术基础能力、移动通信网络分析能力、移动终端电路结构分析与判断能力。移动终端的主要电路结构,包括射频电路、逻辑电路与接口电路三大部分,要具备电路分析与判断能力,学生应具备高频、数字电路/单片机、电路/低频等基础知识。
移动终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包括:能进行电路绘制与识别、能进行电子焊接(包括基本元件、集成电路、排线等)、能操作各类电子测试仪器仪表、能维修常见移动终端故障、能组装移动终端及整机调试。
因此,学校以移动终端技术能力为核心构建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,见表1。该课程体系紧密围绕移动终端岗位能力需求,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、层次递进的特点。每学年的课程安排均对应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得,每门课程均围绕移动终端岗位能力所需的应知、应会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,并以相应等级核心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。这些核心能力标准均来自国家职业资格标准。
在应知课程中,强调围绕应会选取课程内容,并安排对应实训内容,以“够用、适用”为原则。在应会课程中,以移动终端生产流程为主线,根据岗位能力层次递进逻辑,依次开展焊接、测试、维修、组装、顶岗实习等技能训练。在每个学期均安排通信行业企业岗位的实习,以训练学生的岗位素质和扩展岗位能力。建立数据库,包含学生的岗位安排、企业评分标准、岗位职责等内容。每学期在不同岗位实习,实习岗位包括生产、维修、测试、商务、仓管、品牌、市场等,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移动终端岗位的全流程实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