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· 学生工作 · 团学活动 · 正文

团学活动

以笔为锄,深挖乡村记忆 —村志编写
发布: 发布日期:2025/02/24 点击量:



 

寒假期间,网络与通信学院2024级物联网工程一班刘梦雪同学,满怀热忱地参与返乡实践活动。她以点滴行动助力家乡,在奉献中收获成长,留下了温暖而难忘的回忆。

返乡实践活动

社会实践是我在学生时期特有的一段珍贵经历,它使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,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,也打开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,客观评价自我、发现自身不足,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、激发专业学习的动力,为我正确择业、就业和创业提供思路,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、学以致用。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在实践中感悟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,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
 

古语有云:“耳闻之不如目见之,目见之不如足践之”,在寒假期间,我参加了石家庄市新乐县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组织将我安排到自己村里撰写村志。参与正莫村村志撰写,于我而言,是一场满含挑战却又意义非凡的探索家乡之旅,也正是这段经历,让我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认知。

 

在撰写村志过程中,调研访谈环节无疑是村志撰写的关键所在。在采访前,我会提前精心准备一份涵盖村史溯源、独特民俗、家族传奇故事等诸多方面的详细提纲,而后怀揣着对家乡历史的敬畏与好奇,穿梭于村里的大街小巷,叩响一户又一户村民的家门。在与曹顺民村民交流时,他缓缓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日救国往事,每一个细节、每一次描述,都仿佛将我拉回到那个艰难困苦却又热血激昂的年代,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先辈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,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与坚韧不拔。而康志辉书记分享的古老人物故事,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正莫村历史深处的大门,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,每一个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,让我受益匪浅。

 

在整理编纂阶段,我依据村庄发展的内在逻辑,将村志的编纂框架按历史沿革、经济发展、文化传承等多个板块逐一划分,再逐个进行撰写。每一个板块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知识的大厦,每一段文字、每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。撰写过程中,我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,反复核查每一条信息,但凡遇到存疑之处,便不辞辛劳地多方求证。为了能让村志真实、生动地展现村庄风貌,我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堆砌,选择用最平实、质朴的文字,将正莫村的过去、现在娓娓道来,而这个过程,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。

 

为了编纂处内容详实、生动的村志,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。我们满怀热忱的一头扎进村落旧址的探索。沿着蜿蜒曲折的路径,一寸一寸地丈量着这片土地,细致地寻找每一块土堆,势必要找出村落变迁的痕迹。脚步声踏过青石板路,清脆声响仿佛是历史在轻声诉说。目光被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吸引,古老的祠堂庄重肃穆,斑驳的墙壁、精美的木雕无声见证着家族兴衰变迁,承载着先辈的期望与传承;还有那座年代久远的石桥,横跨在潺潺溪流之上,我们郑重地将这些建筑拍摄,记录下这一份美好,让其深深烙印在村民心中。

 

这次撰写村志的实践,不仅提升了我的组织能力,让我在协调各方资源、统筹各类资料时更加得心应手,更在不知不觉中,加深了我对家乡的归属感。如今,这场实践虽已落下帷幕,但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却永远在路上。我深知,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,我将带着这份在实践中孕育出的初心与坚持,继续砥砺前行。我愿用自己的所学、所能,为正莫村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挥洒自己的青春汗水,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!

终审:党委宣传部

上一条:一路乡伴,志愿同行-张文琦

下一条:返乡实践在躬身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-优秀事迹

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14011511号
技术支持: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 管理员邮箱: webmaster@hebuet.edu.cn